close

記得之前在學琴時,老師經常耳提面命交代,琴鍵按下去之後,手指切不可硬梆梆的壓在琴鍵上,而應放鬆的在琴鍵上站好。

 

當時我曾問及為何要如此,得到的答案是說,如不這樣按(彈),音色會不如預期好聽。老師也當場彈奏一個和絃示範給我看(聽),當時聽起來覺得果然不同。但我一直覺得,鋼琴本身又看不到我怎麼彈,只是知道有個力量驅動琴鍵來發聲,鋼琴怎麼知道我彈奏之後,五指到底僵硬地按著還是放鬆的按著?若不知的話,如何能讓音色不同?

 

但後來讀了關於鋼琴構造的書,瞭解到鋼琴的發聲結構。當手指按下琴鍵,琴鍵就會帶動起動桿,然後帶動琴槌往琴弦方向移動,但手指按到某個深度以後,機構會促使該鍵的制音器離開琴弦,允許琴弦振動。當琴槌敲到琴弦後,琴槌會脫離琴弦,也會離開起動桿,前者讓琴弦振動發聲,直到振動自然停止,或是制音器重新壓住琴弦為止。後者也讓按鍵的阻力改變。

 

如果手指於彈奏後釋放琴鍵(到某個按壓的深度之內),制音器就會落下壓住琴弦,使琴弦停止振動。如果手指一直按著琴鍵,琴弦就會持續振動到停止為止。至於右踏板踩下的話,則是所有琴弦的制音器全體離開琴弦。

 

所以,如果在彈奏前就踩下踏板,一旦琴槌敲到琴弦,則除了該琴弦本身會振動發聲,其餘琴弦也會與之共振微微發聲。所以踩踏板與不踩踏板時,聽到的琴音不一樣,踩踏板時音響更為豐富。

 

從這樣的結構看來,當手指按下琴鍵之後,只要還按著琴鍵不讓制音器歸位,其實手指保持無論美醜或鬆緊任何狀態,其實不應影響到音色才對。

 

然而我依然完全認同琴鍵彈下去後,手指在琴鍵上應該保持放鬆的狀態,以便能快速有效的彈奏接下來的音符。就像打羽球或桌球一下,打完一個球後,身體一定要回復到預備接球的基本姿勢,才能有效的接應下個來球,做出最恰當的攻守反應。

 

儘管自己這麼想,我可不敢跟老師討論這鋼琴發聲原理。要是被老師認為「你既然不相信我,為何還要跟我學琴?」那我就麻煩大了。無論自己有何想法,彈得爛就什麼都不是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彈鋼琴
    全站熱搜

    居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