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喜歡音樂的家長,其實我不理解為何在台灣,學音樂與學樂器,被如此高度到幾乎「過度」重視的地步。

 

音樂當然是美好的事物,但人間美好的事物遠不止音樂一種。每個人都有他的喜好性向,身為家長,我們都鼓勵孩子除了學業,盡量接觸參與各種運動才藝等項目來發展健全的身心。所以當然不該剝奪孩子接觸學習音樂的機會。但在各項「才藝」當中,像學樂器這麼耗時花錢,又經常引起親子師生之間緊張關係的活動項目,似乎也不多。

 

一般家長,大約都會覺得孩子要運動鍛鍊身體,但不會要求非選那個正式項目每週學習日日苦練。孩子喜歡畫畫很好,但應該沒多少人必須考級檢定參加比賽。可是學音樂不同,好像音樂是必修才藝,而且還得學個樂器才行。所奏的音樂喜不喜歡感不感動不重要,有在學才是王道。參加團體班好似低人一等,一定要找老師一對一學習。回家後當然得每日練習,雖不必多,但每天練多久或每首曲子彈//吹幾遍之類的則少不了。於是,處於心不甘情不願狀態下學習與練習者所在多有:孩子勉強學,老師忍著教,家長勉力撐。直到一個名正言順的美好時機來臨 (譬如升上國中,或加入球類校隊等) 才可「勉強」終止。

 

家長都希望孩子長大後即使不走音樂專業,但若因學過音樂而身心能獲得陶冶,長大後能樂在其中,就值得了。但就我個人的觀察,小時學過琴長大還在彈的,寥寥無幾。反而是小時沒學過的歌唱,你可能不時在KTV唱,或在家用音響在外用手機聽音樂。人喜歡音樂的部分,其實跟有沒有學樂器沒多少關係。就像你喜歡看大聯盟球賽,不代表你必須親自下場打球。成年人還自彈自唱的,很可能還不是從小父母培養跟老師學的,而是長大再()學的。所以,我個人覺得,讓孩子從小學樂器,若非孩子真心非常喜歡(也就是願意為學樂器放棄他其他心愛的活動事物,父母不支持還要自己偷偷練),實在是成本高昂效益又低的一項活動,(即便你走專業路線,出路不見得好。考試要靠它加分應該也很難)

 

既然如此,為何許多家長著迷於讓孩子學樂器呢?我想,除了由來已久樂器廠家深植人心的行銷訴求讓家長不知不覺付錢買單,不無父母潛意識裡希望孩子幫自己實現當年未了的願望吧?也許父母成年後,才深覺當初如果好好練習的話.....會如何如何,所以不要讓孩子跟自己一樣長大後留下遺憾。但其實,孩子在學習過程可能就持續處於無奈遺憾乃至討厭的情緒裡而事與願違 (當然願意勤練的孩子仍很多)。喜歡音樂是人類的天性,但學習與練習樂器恐怕未必見得。練琴所能培養的毅力,體力,耐挫力,肢體協調性,競爭性,符號圖形的快速辨識能力,聽力,記憶力,公眾前表演的能力等等,其實從事其他活動也都能習得。所以,建議還是別把「樂在音樂」與「學習樂器」劃上等號。

 

我覺得,如果父母衷心覺得音樂美好,樂器值得學。那麼應該自己去學,自己去練。讓你的家人感受到你學習的快樂與收穫,讓他們覺得這麼美好的事物他們也想加入同樂才對。如果這件事長大後就不()做,孩子為何現在該學?就像自己不閱讀的家長,如何說服孩子讀書?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學樂器
    全站熱搜

    居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