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這裡貼文,最常感到的困擾是選擇全站分類時,常常找不到合適的分類(不知是誰編的分類?),像這篇我就不知道該選什麼分類,因為也沒有一個科學相關的分類。

 

扯遠了,回到主題。聊這個主題,可能諸位朋友覺得有點奇怪,難道我是做這行的? 非也,不但不是,說不定我這篇寫的內容也有許多錯誤。所以請大家自行斟酌正確與否,姑且讀之。

 

聲音是什麼? 估計鋼琴老師永遠不會跟你談這個,因為這屬於物理的聲學(acoustics),當然更不會知道傅立葉有什麼用。當物體在空氣(或水裡)中震動時,會對周遭的介質(如空氣)造成疏密的狀態而成為聲波,並向周圍散播出去。研究聲波的學問,譬如高頻聲音傳得遠,還是低頻聲音傳得遠,這類問題應該就是聲學的範疇。很顯然的,聲波本身並沒有"聲音",它只是一種不同頻率振幅的波而已。而且如果在真空中振動,因為沒有介質,也不會產生聲波。

 

聽覺則是人或動物接收感知聲波的功能,應該屬於生理學研究的範疇(audiology)。經由耳朵裡能感受聲波的特別細胞,將接收到的聲波信息,轉成神經系統能傳遞的訊息,傳到大腦,由腦部將之解譯成我們所理解的聲音感覺。由於感官系統的實際限制,導致人類能聽到的聲音頻率大致在 20-20,000Hz 以內,而且在高低頻兩端,人的聽力已經變差了。換言之,即使環境裡的中頻與極高頻或極低頻的音量相同,我們能聽到的極高頻與極低頻量感,相對中頻的聲音小很多。

 

因此,聲音其實只是聲波的感受,而不是客觀的物理現象。不同動物的聽覺系統不同,聽到的聲音也都不同。如同視覺一樣,光的顏色其實也只是感覺而不是真實的物理現象 (貓狗可能只能看到兩色所組成的世界),物理上的現象其實只有頻率(波長)的差別。

 

所以如果有另一種動物,接受到聲波只感受到不同顏色與亮度等的光,我們也不能說他錯了。因為這都只是大腦與感官系統聯合詮釋這個世界現象的一種方式而已。去年曾經聽過一場法國女鋼琴家的演出,據說他演奏時能"看到"五顏六色的光影,看來似乎他的耳朵傳給大腦的訊息,除了傳到聽覺區,也會傳到視覺區的樣子。

 

事實上不只是不同動物的聽覺不同,不同人的聽力也都或多或少有差異。另外譬如老人家常有重聽現象。重聽的老人,往往是高頻的聲音聽不太到(而內負責高頻接收的毛細胞大量減少了),譬如我們說話的ㄔ音,ㄕ音,頻率超過5000Hz。所以老人家經常聽不清楚你在講什麼,因為他聽不到高頻的子音部分。解決之道是戴助聽器,讓助聽器幫高頻聲音放大數倍,讓老實人能聽得清楚。

 

喇叭與音響器材的頻率響應設計,是以人類聽力極限而設計,因為更低或更高頻率的聲音,人類聽不到,所以即使喇叭能完美重現超高或超低頻聲音也沒用。不過越廉價的喇叭,頻率響應範圍越窄,也許100Hz 以下就發不出聲音,或者響應曲線不平直等等,可能讓你覺得某個頻段音量不足或過多。因此最好選用品質較好的音響來聆聽音樂,以免聽不到該有的聲音,或是聽到不該有的聲音。記得居庸以前升級器材重聽自己熟悉的音樂時,才發現音樂裡出現許多過去沒能聽到樂器或音符聲呢!

 

然而聽力的測量比較困難。就像同樣被人打一下,每個人的疼痛程度都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聽力也不同。有的人有一副金耳朵,對聲音的辨別力非常高,但許多人只有木耳,手機播放就覺得不錯了。音樂人多半比常人對音樂更敏銳,但是否對聲音更敏感,我不敢確定。我們可以經由手機,手提音響,家用音響,發燒音響聽同一張命運交響曲CD,無礙於辨識交響曲與理解該音樂。但這幾種不同器材播放出來的聲音品質,其實是天淵之別。當我們選擇鋼琴,評價鋼琴之好壞,其琴音動不動聽,是否具表現力,不也是考量其音響效果嗎? 所以評價音樂之演奏或重現,不應忽視音響效果。

 

有興趣研究者,不妨看看這篇  (2005-04-04) 人耳聽覺現象之基礎探討- Optimal Design Lab, YZU或自行上網搜尋更多相關知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聲音 聲學 聽覺
    全站熱搜

    居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