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到音感,有兩種。一種是相對音感,另一種是絕對音感。

 

如果聽到小蜜蜂旋律,腦子裡浮起 So Mi Mi Fa Re Re, Do Re Mi Fa So So So 的就是相對音感。但如果你聽到C大調的這首旋律,那應該是 G E E F D D C D E F G G G。兩者都是代表音高的記號,只是前者是相對的,後者是絕對的。前者在任何調子裡都是 So Mi Mi,但實際音高不一定。後者實際音高確定(頻率可能有倍數差距),但這首到了G大調就變成 D B B C A A G A B C D D D

 

一般人學過基礎音樂會唱歌後,大致都能建立相對音感。但絕對音感比較困難,據說需從小培養,或有特別天份的人才有。

 

居庸只是一般人,所以只有相對音感,而且好像只有兩個八度內比較準。但學鋼琴至今,老實說覺得相對音感好像也夠了。若不是要考檢定考聽奏或聽力,好像也不需要絕對音感。有相對音感就足以轉調彈奏了。不過若調子改來改去,或一大堆升降記號讓人聽不出調性,那麼絕對音感應該還是有用的。

 

不過,我很好奇有絕對音感的人,他們的A音標準頻率,是否是 440Hz ? 若遇到設為 444 Hz 442 Hz 的琴所發出的音,他們聽得出來差別嗎? 我試算了一下,A若是440Hz, 則在平均律下的升A頻率是 466.2Hz。因此,無論 442 444Hz, 都非常接近 440Hz, 因此很好奇有絕對音感的人,聽得出 442Hz的音高有點不準嗎? 他們的絕對音感,容許誤差不知是幾Hz, 或百分之多少?

 

由於經常彈哈農,幾乎每次都是從C音彈起,因此想自己應該逐漸對C音的音高孰悉起來。剛好莫札特 K545 C大調鋼琴奏鳴曲也是從C音開始,因此想用這首來測試一下自己能不能正確的發出C的音高。測試的結果,發現有些出入,差了一兩個全音。我想,差異也不算很大,對一個沒有絕對音感的人而言,應該可以接受了。

 

接下來,我每天起床後就會自我測試一下,這個C音的音高我是否能記得。有時運氣好大致猜對(心中狐疑是不是這個音是否在鬧鐘的鈴聲出現過?),於是把鬧鐘改成收音機模式,每天起床聽到的聲音不同,如此一來測試的錯誤率果然拉高一些。不過,由於自己歌喉的音域大致固定,我也會用發出的最高音高出我哼的C音多少度,來校正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這當然算是旁門左道)

 

不過,日復一日的練習後,發現自己的命中率居然越來越高。逐漸的誤差縮小到一個全音,乃至半音,甚至很接近C音到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準不準的程度。我知道不完全準,但也不知多接近才算準,才算具有絕對音感。其實這也引發了我在前幾段裡所提,絕對音感容許多少誤差的問題?

 

如此訓練後即使只有C音的絕對音感,但其他音只要有相對音感就能推測出來,算是走捷徑好了,勉強算有半絕對音感,或是C音的絕對音感。但其實我應該還分不出來 C6, C7,  C2, C1的音高。至少在腦中精確的想像這些音的音高仍有困難。

 

如果絕對音感可以訓練,顯然是因為每天聽,加上想記住這個音,所以記起來了。但到底這種後天訓練的絕對音感,能否持續? 我也不清楚。

 

有單音的音感,當然接下來可發展多音(和絃)的音感,難度當然更高,尤其要是七和弦以上,或者是不和諧的多個音一起發聲的話。

 

對學音樂來說,絕對音感真的很重要嗎? 我覺得相對音長,音量與音色的感覺,說不定還更重要一些。

 

音長由時間定義,人類可能對秒比較有概念。但若是幾分之一秒,或是幾秒鐘的掌握,精確度恐怕也很低。而學音樂的人對於音量,大抵只有方向感,沒有絕對的量感。也就是說,知道兩個相同的音,哪個音比較大聲,但回答不出音量大多少()。音樂家在五線譜的標示,其實也只是相對的 ff, f, mf, mp, p, pp 這樣而已。到底大小聲該差多少,交給彈奏者決定。但如果作曲家標出絕對音量(不是彈奏的絕對力度),那麼能照著彈出來的人,恐怕寥寥無幾。不然就得借助儀器的協助度量才有可能辦到吧? 但音量的重要性應該不小才對。

 

音色就更困難了,因為這不只是一個單方向大小的性質。而是至少二維或多維(音色組合)的概念,如果音色也能定出規格,我猜能具備絕對音色感覺的人,應該是異類吧? 雖說我們都能聽出弦樂,木管,鋼琴等聲音的不同,但應該很難說出昨天聽到的音的音色,與現在聽到的音的音色是否相同。若是不同,差了多少? 恐怕連形容的方法都沒有。

 

至於不同音色的兩個音,音量大小怎麼比,似乎更難辦別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音樂
    全站熱搜

    居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