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8 中山堂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指揮:吉博‧瓦格  Gilbert Varga, Conductor

小提琴:平夏斯‧祖克曼  Pinchas Zukerman, Violin


【曲目 / Program】

柴可夫斯基:憂傷小夜曲,作品26   P.I. Tchaikovsky:Sérénade Mélancolique, Op.26

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   M. Bruch: Violin Concerto No. 1, Op. 26

薩替:《吉諾佩第》第一、三號(德布希編曲)  E. Satie: Gymnopédies No. 1 & 3 (Arranged by Debussy)

比才:C大調交響曲   G. Bizet: Symphony in C Major

 

很多年沒聽台北市交響樂團的演出了。今年音樂會聽得多,也想聽聽市交的演出,只可惜有許多場時間無法配合,譬如11/26 下週六於音樂廳演出的「交響古今伊斯坦堡」,有的則是曲目不特別喜歡。至於這場「非.常.小提琴」,原本是由另一位小提琴家演出巴爾托克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與拉威爾的吉普賽,我也有興趣,但由於 11/17 才剛聽 NSO 的演出,因此沒買 11/18這場音樂會的票。但後來不知何故改由小提琴大師祖克曼 Zukerman 演出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憂傷小夜曲。大師演出怎能不聽?趕緊買票聆賞。訂票當時,發現售票狀況不佳,令我非常驚訝。但實際進到中山堂現場,卻發現座無虛席。可見大師的魅力不凡,只是訊息傳播較慢而已。

 

我不僅很久沒聽市交,也很久沒進中山堂。這個場地是多功能大會堂,非專為音樂演出設計,舞台凹進中正廳後方,覺得音響效果較差。記得年輕時候聽的第一場鋼琴獨奏會就在中山堂,當時聽一位(好像)叫雷巴的鋼琴家演出,鋼琴聲音很悶,聽得居庸昏昏欲睡,因此認定鋼琴是個難聽的樂器,不宜太過親近,真是一場天大的誤會。

 

這場音樂會開場前由指揮瓦格以英語,及一位團員用中文介紹。感覺親近市民觀眾,不像NSO那麼嚴肅。果然不同樂團要有不同的定位,來吸引觀眾。

 

第一首的憂傷小夜曲,原本不知音樂為何,但一演奏出來就發現原來是這首。年輕時也買過包含該曲小提琴鋼琴演奏的小品曲集。祖克曼的琴音非常出色,讓人忘記場地不時出現咳嗽聲與東西掉落地上的突兀。他一頭白髮,令我聯想到帕爾曼與阿格麗希那張新CD,兩位也是滿頭白髮。歲月不饒人,回想多年前我聽帕爾曼,祖克曼的現場演奏會,兩位都還是黑髮呢!

 

本場重頭戲當然是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這首知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優美的旋律著稱,技巧不算特別難。祖克曼的駕輕就熟,讓我覺得這首早已烙印在他腦海裡,演出可能不下數十次。尤其第三樂章,樂團起奏後,眼看小提琴就該登場的,祖克曼仍好整以暇的休息,直至剩不到三秒鐘的最後幾個音符,才不慌不忙地把小提琴夾起來演奏,讓人膽顫心驚。不過,有時又覺得快速的演奏對他似乎已有一點吃力,不知是否年紀較大動作無法像年輕時那麼俐落有關?但無論如何,演出的優美音色實在動聽。儘管市交略遜NSO一籌,但在大師的加持下,今晚的演出顯然比昨晚的普羅可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更加成功精彩。

 

與前一晚普3,還有之前聽布2協奏曲相較,音量更小的小提琴音在這首協奏曲裡反倒從頭清楚到尾,不似兩首鋼琴協奏曲音量反而被壓制。後來仔細聆聽發現,原來是作曲技巧的關係。布魯赫在小提琴主奏時,管弦樂團都是以很輕的音量進行「伴奏」,譬如大提琴撥奏,或中提琴短短的拉弦,若是管樂也只是輕輕的吹出單音。一旦管弦樂手接棒主奏,就是小提琴休息的時候。難怪琴音一直聽得很清楚。但這種作曲方式就讓協奏曲變成伴奏曲了。至於普3布2則是獨奏樂器與樂團抗衡,成了競奏曲。獨奏鋼琴音量再大,也難敵樂團眾人之手,難怪被壓制。但這也不能算作曲家取巧,除非是銅管的協奏曲,否則作曲時還是得顧慮獨奏樂器的音響效果才行。

 

演出結束後,觀眾報以非常熱烈的掌聲,也比前晚普3的掌聲來得更真切。看來其他觀眾的看法跟居庸差不多。祖克曼的第一首安可曲我不知曲目,也是由樂團協奏。第二首則是獨奏布拉姆斯的搖籃曲,暗示大家該休息了,但他還邀請聽眾跟著一起哼唱,實在倍感溫馨親切。這次祖克曼來台代打演出只停留不到24小時,難怪行程這麼趕。

 

下半場的 Satie 的第三,一號吉諾佩第,只以不到半數團員,遠遠坐在原本打擊樂銅管座位的舞台後方演出,營造出遙遠神秘的音色,果然還滿有意思的。至於比才的C大調交響曲,我自從學生時代之後就不曾聽過,今日聽到不免懷念起年輕時代的美好時光。這首曲子第一樂章聽起來好像海頓的動機發展搭配莫札特的流暢風格,輕快有勁。第二樂章慢板,雙簧管吹奏出淡淡哀傷的優美旋律(如下譜第二行),其他木管樂器也跟著唱和,讓我聯想到卡門組曲也有優美的木管獨奏,心想管樂的運用還是到了法國作曲家們才真正得以發揚光大,樂團的演奏的田園風格,則讓我聯想起阿萊城姑娘組曲。而發展部還加入一段賦格,由大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第一小提琴,木管依序登場,但呈現的較明快而非巴哈那種宗教風格的主題,讓人覺得這個第二樂章真是此曲的精華。第四樂章則以弦樂的無窮動展開,聽得讓人非常興奮。整首樂曲雖然精緻小巧,卻很有精神。比起柴可夫斯基第五,我還是比較喜歡這首啊!哈哈!

 

File:Orchesterwerke Romantik Themen.pdf

 

前面的樂曲演出時我沒注意,但指揮瓦格在演出比才交響曲時並未看譜(應該說根本就沒擺出總譜),這好像是我第一次遇到不用總譜的指揮。他帶點誇張又幽默的指揮風格也十分有趣,看來日後我也得多注意一下市交的演出才行。

 

後記:順便在現場買了DG出的祖克曼22CD全集。看來我得修煉到2017年才聽得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音樂會
    全站熱搜

    居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