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  

這是一場曲目較罕見的音樂會。包括:

1. 美國當代音樂家 Hichael Gandolfl 麥可.甘杜菲 於 2013年所作的 下契卡索變奏曲  Fourth Chickasaw Variations

2. 美國當代作曲家 Jennifer Higdon 珍妮佛.席格東 於2005年所作的擊樂協奏曲  Percussion Concerto

3. 拉赫曼尼諾夫 的 交響舞曲 Symphonic Dances, Op.45 (1940)

 

原本是為了沒聽過現場的第三首而來的,加上(打)擊樂協奏曲從不曾聽過,也想見識一下。不過實際現場聆聽,我卻發現第一首最有意思。加入很多20世紀以後美國音樂的元素,甚至包括流行音樂。而且這首變奏曲的主題竟然是在最後一段才出現,也就是說12段變奏都先出現後才演出主旋律,非常特別。一開始渾厚但不陰鬱的低音,帶給我"美國之聲"的感受,好像Copland 的阿帕拉契之春有這種感覺。許多美國大自然背景的電影配樂,也都有類似的風格,與歐洲音樂就是不太一樣。高音部份的許多樂器以各種方式交叉裝飾這首樂曲,也帶來許多聆聽樂趣。這是我很想買CD來聽的音樂。

 

相較之下,第二首就顯得很現代。雖然得到2009年葛萊美最佳當代古典音樂創作大獎,但因旋律性較少,聽起來現代感較重,有點較冰冷的感覺。不過作曲家是Curtis 音樂院作曲系主任,是當紅的美國女性作曲家。此曲獨奏部份有木琴,vibraphone 顫音琴(很特別),鼓組與小型樂器組。獨奏者在樂段之間還得在樂器間走來走去,難得一見。此曲不僅有獨奏擊樂與管弦樂的抗衡呼應,還有獨奏擊樂與樂團擊樂聲部的唱和,很有意思。不過因旋律性較低,不很容易記得此曲。

 

至於拉赫曼尼諾夫這首是他生前最後一首作品。1940年代還堅持作出如此浪漫風格的樂曲也挺不容易的。這可比對一下巴爾托克末年的作品,或是30年代普羅可菲夫的作品的進步性,拉赫曼尼諾夫實在很保守。但儘管如此,樂曲還是動聽且氣勢磅礡,而且他還首度採用薩克斯風,這個我所喜愛的樂器音色。

 

今天的指揮陳美安是芝加哥小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過去擔任孟菲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時就是首演第一首下契卡索變奏曲的指揮。他的指揮方式很特別,有點像機器人,每拍之間似有短暫的停頓,這種方式樂手看他指揮的拍子應該很清楚吧? 至於擊樂獨奏家葉孟芸也是台灣出身,現任芝加哥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

 

今天的演出者,也是難得一見的組合。可惜可能曲目較冷門,賣座約六七成不算好,但我也因此得以坐到中間區,享受一場音樂盛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音樂會
    全站熱搜

    居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